無論貧富貴賤無論移民土著,生活工作在城市,就像波普藝術家沃霍爾說的那樣--所有的可樂都好喝。我們享有的平等和民主或許來源于現代商業,但更依靠自己,不要被人折疊了我們的生活。
有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發了一句話,“哪一座樓里沒有生老病死”,很傷感。“哪一座樓”,換成哪一片田野、哪一座廟宇、哪一座咖啡館估計也合適,生老病死這種狀態在哪個角落都適用。
但是樓房,對于寄居于城市里的都市人來說,卻是一種無法逃脫的存在。
前段時間,應該是有無數人被《北京,有2000萬人假裝在生活》這篇文章擊中了痛點。我是工作以后從外地移居到北京的,街坊和鄰居怎樣生活,于我是沒有機會注意的。有一次租房住,一位鄰居壓低嗓門告訴我,手指方向的十一層陽臺上曾經有個人被殺,我剎那間感到恐懼,同時感到一種真實。多年來在北京城各式各樣的樓宇里遷徙,從不會關注樓宇里有怎樣的愛恨情仇、生老病死。第一次知道一座樓里的死亡事件,瞬時令我感覺到了與一座樓竟有了歷史的關聯,甚至對這座樓有了一種知根知底的竊喜。
我和北京板兒爺交談過,他一個人在用平板車拉貨,每月掙500塊錢,和媳婦過得其樂融融。我和留在北京的老鄉交談過,他們大學一畢業就來北京工作,父母花幾百萬給買了房子,他們只需要每天談論怎樣健身或尋找美食就好了。生活在北京,我驚詫于聾啞人在公交車上隔著座位激烈地用手勢交談,一路上任憑嘈雜喧鬧,他們用力地打著大腿,手掌放在臉上胸前,臉上放著異樣的光彩。我也見過在小區門前幾次三番喝醉酒鬧事的男人,他大聲咒罵樓上已經和他離婚的妻子,半夜睡在樓門外,直到前妻喊來警察把他勸走。
不同的人生活在同一座城市里摩肩接踵、南腔北調,傳統的、現代的、后現代的,南方的、北方的、華僑的、港澳的,無論你來自哪里,在北京安家沒有違和感,不需要適應期,能找到直接融入的快感。
被現代人熟悉的波普藝術家安迪·沃霍爾曾說過:“這個國家(指美國)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,它創造了一種傳統:最有錢的消費者和最窮的人買的東西是一樣的。所有的可樂都一樣,所有的可樂都好喝。”借用沃霍爾的觀點,應該通達地想到,無論貧富貴賤無論移民土著,生活工作在北京,是喝同樣的可樂呼吸同樣的空氣。某種程度上說,正是現代商業給了我們平等和民主。
讀懂安迪·沃霍爾的藝術,比如9個色調不同形象一致的瑪麗蓮·夢露、墻壁上都是一頭一模一樣的牛、無數個可口可樂瓶子放在一起,他把復制和繁殖運用到藝術創作中,沒有古典藝術的龐大題材,沒有現實主義藝術的精雕細刻,沒有抽象藝術的晦澀深奧,他通過作品和大家交流,直接明了,用他自己的話來說,“沒有內涵。”你看到的藝術是那么熟悉和平常,對了,這就是他要告訴你的,平常。正是他,把日常的、消費性、帶著時代欲望的生活轉化稱為藝術,通過現代的技術,復制式地打破了藝術的唯一性。
你覺得是生活,他覺得是藝術。你覺得是藝術,對他不過是生活。這樣的觀點和思維適用于我們理解這個時代,成功的榜樣可以從李彥宏切換到丘成桐,也可以從板兒爺切換到鄰居大叔。不妄自菲薄自己是假生活才是正道,沃霍爾曾經為我們這么代言:“賺錢是藝術,工作是藝術,做好生意是最上乘的藝術。”
無論上乘下乘,唯愿你的生活不要輕易被人折疊。
文章來源:永發保險柜 http://www.808855.cn